
处暑节气灸|防秋燥,强正气,排余毒,入秋少生病!
作者:小艾 发布于:2022-08-23 13:40
次浏览
处暑,七月中。
处,止也。暑气至此而止矣。
何为处暑
暑去凉来,秋风送爽。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,今年处暑的时间是8月23日。“处暑”即是暑天结束了,暑热之气渐渐消减,而秋天来临。
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春生,夏长,秋收,冬藏,是气之长也,人亦应之”。处暑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,此时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。人体应顺应着自然而改变。养生习惯也要相应地调整,来补充夏季过多的损耗。
处暑艾灸
三大关键
处暑在夏秋之交,人体由“春夏养阳”到“秋冬养阴”的转换,此时体内气血混乱,需要调节。通过艾灸刺激人体的经穴,可使经络中的气血循行加快,从而加强对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的营养,补充人体阳气,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。
防 秋 燥
左右滑动
处暑后,天气逐渐变得干燥,易产生咳嗽少痰、咽干不适、鼻燥口干、手脚心热等。许多人在秋燥的作用下,身体不适复发或加重,如支气管扩张、肺结核等。因此,此节气宜选灸大椎、肾俞、肺俞、风门、太溪、神阙、关元、涌泉、合谷等穴清肺、滋阴润燥。
强 正 气
左右滑动
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。中医养生讲究顺应天序,处暑养生注重调补脾肾,顺应阴阳之气的变化不但可以保持秋季健康,还可以起到消除夏季的火热为冬季储备能量的作用。
此节气艾灸能够有效提升人体正气,起到养肺护肝的作用,对于体力、元气不足等情况很适合调理。处暑艾灸肺俞(见上图)、脾俞、肾俞(见上图)、中脘、太溪(见上图)、照海等穴可以温补阳气。
排 余 毒
左右滑动
处暑的到来,代表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,但此时外界的暑湿之气还没有完全退去,所以祛湿邪扫余毒依然很重要。处暑艾灸中脘(见上图)、足三里、丰隆、承山穴可以祛除体内湿气。
处暑养生
四大要点
春困秋乏夏打盹,处暑之后,逐渐开始出现“秋乏”、“秋燥”,人的肌体进入到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,很多人都会出现神疲乏力,情绪波动,无法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。因此,此时养生可从调整作息习惯开始。
早睡早起避免受凉
顺应天时,早睡早起,是秋天最重要的养身之法。建议每天多睡1个小时,争取晚上10点前入睡;适当午睡更佳,有利于化解困顿情绪,特别是老人。老话说“处暑寒来”,处暑后,早晚温差加增大,如果对换季冷热变化不适应,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感冒、肠胃炎等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疾病,即所谓“多事之秋”。
在生活起居上,忌寒凉,尽量少用空调,经常开窗通风,尤其在晚上睡觉时,应在腹部盖薄被,避免脾胃受寒。
适当运动排湿热
处暑后,要改变夏季长时间在室内的习惯,适当进行户外运动,如快走、登山、打球等,以排除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,提高抵抗力,为即将到来的秋冬季节奠定基础。
情志调节
“自古逢秋悲寂寥”,落叶凋零景象易触发人们的忧郁情绪,无益于身心健康。因此,处暑时要注意收敛神志,使神志安宁、情绪安静,切忌情绪大起大落,平时可通过听音乐、阅读书籍、练习书法、钓鱼等方式调节情绪。
滋阴润燥少辛辣
秋燥最易伤人体津液,宜多用蔬菜、水果等含大量水分的食物,以补充津液,避免在秋冬因为津气亏虚而生病。可以选择多吃点葡萄、蜂蜜、百合、莲子等清补之品,少吃辛辣煎炸的热性食物,尽量少吃寒凉食物,忌生食过量瓜果。对于脾胃虚寒者,尤其应该谨慎。
-END-
处暑一到暑气消,一抹惬意上心头,清风吹跑烦恼丝,细雨浸润乐开花,愿君与秋同乐,别来无恙!